2014年3月19日星期三

叫聲響亮清晰 觀賞鳥鷯哥

叫聲響亮清晰 觀賞鳥鷯哥

叫聲響亮清晰 觀賞鳥鷯哥


  鷯哥體形較大,全身大致為黑色具紫藍色和銅綠色金屬光澤。特征為頭側具桔黃色肉垂及肉裾,雌雄相似。善鳴,叫聲響亮清晰,能模仿和發出多種有旋律的音調。多成對活動,有時結群。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的次生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竹林和混交林中。常與八哥、椋鳥等合群在果樹上覓食。尤常見於林緣及林間小面積的開闊地上,嗜吃野果,兼吃昆蟲。繁殖期為2~5月,一年繁殖1~2次。每巢產卵3~4枚,孵卵以雌鳥為主,雄鳥有明顯護巢現象。分佈於印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和中國。

  鷯哥通體黑色,頭和頸具紫黑色金屬光澤。眼先和頭側被以絨黑色短羽,頭頂中央羽毛硬密而卷曲,雄性成鳥嘴須發達;額至頭頂輝黑色,頭側被以絨黑色短羽;頭後有兩片桔黃色肉垂;眼下後方部分裸露;上體的後頸、肩和兩翅內側覆羽均為輝紫銅色;下背、腰及尾上覆羽呈金屬綠色;飛羽黑色,第2—7枚初級飛羽內翈橫貫白斑,飛翔時更為明顯;尾羽黑色,沾輝綠色。頦、喉至前頸紫黑色;前胸銅綠色;腹部藍紫銅色,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羽端具狹窄白色羽緣。雌鳥體色與雄鳥相似。幼鳥上體褐黑色;頭後肉垂缺如;頭部裸露部分不如成鳥顯著。兩脅和腹部具狹窄白色羽緣。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蹠後緣鱗片常愈合為整塊鱗板;雀腭型頭骨。

  常聚3-5隻的小群活動,冬季則多集成10-20隻的大群。社會性行為極強,若其群中的一隻鳴叫,其他鳥則長時間地在附近徘徊鳴叫。鳴聲清脆、響亮而婉轉多變,繁殖期間更善鳴叫,常常彼此互相呼應。多變,而且能模仿其他鳥類鳴叫、甚至學會簡單的人類語言。

  主要以蝗蟲、蚱蜢、白蟻等昆蟲為食,也吃無花果、榕果等植物果實和種子。嗜吃野果。果樹上的果實成熟期間,尤其是無花果或類似多果肉的果實成熟季節,常和其他嗜吃果實的鳥類大群光臨。也兼吃昆蟲,如蚱蜢、白蟻等。

1回頂部

  鷯哥體形較大,全身大致為黑色具紫藍色和銅綠色金屬光澤。特征為頭側具桔黃色肉垂及肉裾,雌雄相似。善鳴,叫聲響亮清晰,能模仿和發出多種有旋律的音調。多成對活動,有時結群。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的次生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竹林和混交林中。常與八哥、椋鳥等合群在果樹上覓食。尤常見於林緣及林間小面積的開闊地上,嗜吃野果,兼吃昆蟲。繁殖期為2~5月,一年繁殖1~2次。每巢產卵3~4枚,孵卵以雌鳥為主,雄鳥有明顯護巢現象。分佈於印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和中國。

  鷯哥通體黑色,頭和頸具紫黑色金屬光澤。眼先和頭側被以絨黑色短羽,頭頂中央羽毛硬密而卷曲,雄性成鳥嘴須發達;額至頭頂輝黑色,頭側被以絨黑色短羽;頭後有兩片桔黃色肉垂;眼下後方部分裸露;上體的後頸、肩和兩翅內側覆羽均為輝紫銅色;下背、腰及尾上覆羽呈金屬綠色;飛羽黑色,第2—7枚初級飛羽內翈橫貫白斑,飛翔時更為明顯;尾羽黑色,沾輝綠色。頦、喉至前頸紫黑色;前胸銅綠色;腹部藍紫銅色,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羽端具狹窄白色羽緣。雌鳥體色與雄鳥相似。幼鳥上體褐黑色;頭後肉垂缺如;頭部裸露部分不如成鳥顯著。兩脅和腹部具狹窄白色羽緣。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蹠後緣鱗片常愈合為整塊鱗板;雀腭型頭骨。

2回頂部

  常聚3-5隻的小群活動,冬季則多集成10-20隻的大群。社會性行為極強,若其群中的一隻鳴叫,其他鳥則長時間地在附近徘徊鳴叫。鳴聲清脆、響亮而婉轉多變,繁殖期間更善鳴叫,常常彼此互相呼應。多變,而且能模仿其他鳥類鳴叫、甚至學會簡單的人類語言。

  主要以蝗蟲、蚱蜢、白蟻等昆蟲為食,也吃無花果、榕果等植物果實和種子。嗜吃野果。果樹上的果實成熟期間,尤其是無花果或類似多果肉的果實成熟季節,常和其他嗜吃果實的鳥類大群光臨。也兼吃昆蟲,如蚱蜢、白蟻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