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鼠 這是一篇學術論文,以實驗為基礎,值得大傢學習和研究。來源於中國科學院有關動物行為研究。 嚙齒類的化學通訊在種的隔離、個體識別、攻擊行為、配偶選擇、性識別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嚙齒動物對同種氣味的行為反應特點與社群組織有一定聯系(Doty,1986;Ferkin 等,1987)。一些研究初步表明倉鼠在非繁殖期仍然是獨居的,與許多小哺乳動物冬季集群的習性不同。 文章通過對大倉鼠的室內研究,探討非繁殖期倉鼠氣味的性識別和同種吸引的作用,同性和異性個體間行為關系及氣味標記在維持社群相互關系中的作用。 在實驗室通過對陌生成年倉鼠非繁殖期的氣味偏好、性別選擇和兩鼠間的行為關系進行瞭細致地研究,因為具體實驗方法比較復雜,在此無必要詳細說明,實驗現象為: 1. 異性相遇時,雌性的攻擊行為比雄性強,防禦行為比雄性少,雌鼠為勝鼠,雄鼠為敗鼠;雌鼠腺體的標記比雄鼠多,腺體騷扒行為性別差異不顯著,修飾行為差異也不顯著。 2. 同性鼠相遇時,總有一方的攻擊行為多於對方,而防禦行為少於對方,該方為勝鼠或優勢鼠,對方則為敗鼠或從屬鼠;勝鼠腺體的標記行為顯著多於敗鼠;雄鼠相遇時,勝鼠的修飾行為顯著多於敗鼠,腺體搔扒差異不顯著;雌鼠相遇時,勝鼠的腺體搔扒多於敗鼠。 是中國最專業的倉鼠網站。在這裡您能分享倉鼠飼養經驗和美圖視頻;在這裡您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為倉鼠飼養高手!來52倉鼠做一個負責任的主人吧! 3. 用Y-型迷宮進行選擇測試時,在雌雄個體之間,雄性倉鼠選擇同性個體,雌性不表現出性別偏好。在觀察箱內,無論同性相遇還是異性相遇,兩鼠間以攻擊行為為主,基本無友好行為。 實驗表明,在非繁殖期,陌生成年倉鼠之間攻擊行為強烈,無友好行為,說明難以形成集群。研究用非繁殖期的大倉鼠雌雄配對飼養(65對),結果在10天內有9對出現其中1隻死亡,36對出現其中1隻重傷,其他20對也未完全友好相處,證明集群難以形成。與過去對倉鼠的研究報道相吻合。 對實驗的討論: 1. 攻擊行為在定居者和擴散者之間不同,往往定居者表現出較強的攻擊行為(Wolff,1985;Ferkin,1990),雌性大倉鼠表現出比雄性強的攻擊行為。另外,強烈的攻擊行為形成獨居的生活方式,使食物可以滿足獨居鼠的需求. 2. 嚙齒動物的社會行為是復雜和多變的(Wolff,1985),對氣味的偏好和性別選擇可以反映動物間的社會關系,它是繁殖行為、攻擊行為、生理狀況、排卵方式、婚配制度、撫育特點、空間關系等的綜合表現(Ferkin等,1987;Ferkin,1990。 實驗表明非繁殖期同種的氣味和個體對倉鼠有吸引作用,說明獨居的倉鼠個體之間存在一定的行為關系。行為觀察的結果表明陌生倉鼠之間的行為關系主要是攻擊行為。在Y-型迷宮中,倉鼠選擇不同性別個體的行為動機是進行攻擊。我們在實驗中也發現被試倉鼠和所選擇刺激源倉鼠隔網進行撕咬並進行頻繁的腺體標記,說明發生攻擊行為,因為腺體標記和攻擊行為的關系最為密切(Johnston,1985 倉鼠對同種氣味的偏好,與多數嚙齒動物偏好同種氣味的行為反應相同(Brown,1985b),氣味對鼠的吸引說明化學通訊在倉鼠種識別中起重要的作用。獨居的雄性倉鼠在非繁殖期對氣味不表現出性別偏好,說明雄性倉鼠不與同性或異性形成集群;雌性倉鼠偏好雄性的氣味(與雌性相比),可能與雄鼠的氣味能誘導雌鼠動情有關(Brown,1985a)。Ferkin等(1987)。 在非繁殖期,雌雄相遇雌鼠總是勝鼠,所以雌鼠總選擇雄鼠的氣味。同時,從另一方面看,雌性比雄性對氣味更敏感,分辨能力更強。在非繁殖期,多數嚙齒動物偏好同性的氣味或不表現出氣味的性別偏好,而雌性倉鼠仍然偏好異性氣味,這可能與其在非繁殖期仍然獨居有關。同時,也說明在非繁殖期的倉鼠仍然有氣味的性別差異,雌性對氣味的反應更敏感。 在Y-型迷宮中,倉鼠對不同性別的雙項選擇結果與氣味選擇結果不一致,主要原因是對氣味的選擇隻能反映倉鼠最初的行為動機;被鐵絲網隔開的個體之間除瞭氣味通訊,至少還有近距離的視覺和聲音通訊,這些通訊進一步影響瞭個體選擇。這說明瞭氣味並不能決定大倉鼠的全部行為,隻是起到部分或引導第一步行為的作用。 在非繁殖期,無論雄鼠,還是雌鼠,兩鼠相遇後,總是勝鼠的腺體標記行為明顯多於敗鼠,說明非繁殖狀況的倉鼠仍然有明顯的腺體標記行為,與攻擊行為有密切關系。同時勝鼠的腺體標記行為頻次增多,說明腺體標記的化學信號可以表明其優勢地位,有利於保護巢穴和儲存的食物(Johnston,1985)。(圖片來源:PConline攝影部落)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