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星期四

解讀蜥蜴的7種常見科別

解讀蜥蜴的7種常見科別

解讀蜥蜴的7種常見科別


  說起蜥蜴,大傢都各有各的認識與說法。有人說,蜥蜴就是張瞭4條腿,象蛇的東西,叫四腳蛇。也有人說,蜥蜴長相怪異,不過很威風,很有古時候恐龍的風范。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認可度,但是還是很片面,下面就讓我們重新認識我們這些長相怪異的朋友。

  蜥蜴的起源眾說紛紜,有的資料說它們是早在1億8千萬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的,也有資料說是2億8千萬年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是和親戚恐龍一起,在中生代侏羅紀時期出現在地球上的。

  蜥蜴是爬行動物綱中最龐大的傢族,有記錄的品種超過4700種,棲息環境也廣佈各地,有生活於水中、棲息於沙漠、潛藏與地下、攀爬於樹林、甚至是飛翔在空中的,而且會為瞭環境的差異而演化出各種不同形態,比如:攀爬能力強,腳趾長有吸盤的守宮(壁虎)、以皮膜在空中滑行的飛蜥、四肢退化而形態極象蛇的蛇蜥、適應樹息環境而體色隨之變化的變色龍、適應地底生活的石龍子……等,大致來說,它們的身體都覆有鱗片,包括腹部在內,且以四肢步行,大多有尾巴且尾長。

  蜥蜴為冷血動物(變溫動物),用肺呼吸,大多為雜食性或肉食性,僅有2%的是植食性,以下介紹幾科大傢所常見的科別。

  蜥蜴屬於:動物界—脊椎動物門—爬行動物綱—有鱗亞綱—有鱗目—蜥蜴亞目。

  我們常見的科有:

  飛蜥科 AGAMIDAE:此科的蜥蜴廣泛分佈於馬達加斯加以外的非洲、南亞、東南亞和澳洲等區域,約有300多種。身體寬闊、頭的比例較大,鱗片粗糙並具有棘突,舌厚而富有肉贅,尾巴不會脫落,某些品種會改變體色。我們雲南也有幾個品種的分佈。

  鬣蜥科 IGUANIDAE:原分佈於美洲、馬達加斯加島、斐濟和東傢等地,有樹棲性和地棲性品種。沿背部常有齒狀突起,舌尖有微微分叉,大多為植食性,而雄性通常體色比較鮮艷。

  正蜥科 LACERTIDAE:又稱蜥蜴科,有20個屬200餘種,廣泛分佈於歐洲、亞洲、非洲的草原、沙漠、樹林等地區,體形細長,四肢發達,各具5趾,尾長而尖,易於折斷。角質鱗下沒有骨板,頭大都具有大型對稱的盾片,腹部鱗片較大呈方形,與側鱗有明顯區別。

  石龍子科 SCINCIDAE:分佈於熱帶地區及北美的溫帶地區,其中以東南亞及附近島嶼的種類最多,全世界大約有1275種。石龍子身體呈圓桶狀,頭呈錐形,尾巴又長又尖。它們棲息於地底或是洞穴中,眼睛覆蓋著一層透明的鱗片,取代活動的下眼瞼,所以在掘洞的時候也不怕沙礫傷害眼睛。

  巨蜥科 VARANIDAE:分佈於非洲、澳洲和亞洲的熱帶地區,有1屬50多種,是現存體形最大的一科,攻擊性較強,俗稱五爪金龍。身體粗大,頭部長,全身都覆蓋著大小不等的鱗片,圓瞳孔,舌很長且前端有深分叉,尾巴很長且粗大不易斷,可當作攻擊和防禦的武器。

  守宮科 GEKKONIDAE:守宮是壁虎的學名,因此此科又叫做壁虎科。分佈遍及世界。約有90屬1000多種,是蜥蜴中的第二大科。身體扁平,尾可自行截斷再生,多為夜間活動。主要是森林中的樹棲蜥蜴,腳有吸附能力,但在沙漠等其他環境中的種類也不少,也有一些成員在白天活動。

  變色龍科 CHAMELEONIDAE:變色龍學名避役,所以此科也稱為避役科。有6屬300多種,主要分佈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島,少數在亞洲和歐洲南部。除瞭善於變換身體的顏色外,還有能分別看不同方向的眼睛,長長的有粘性的舌頭。多數為樹棲,有能纏繞物體的尾巴,腳趾可以對握,可以牢牢抓住樹枝。(圖片來源:PConline攝影部落)

1回頂部

  說起蜥蜴,大傢都各有各的認識與說法。有人說,蜥蜴就是張瞭4條腿,象蛇的東西,叫四腳蛇。也有人說,蜥蜴長相怪異,不過很威風,很有古時候恐龍的風范。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認可度,但是還是很片面,下面就讓我們重新認識我們這些長相怪異的朋友。

  蜥蜴的起源眾說紛紜,有的資料說它們是早在1億8千萬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的,也有資料說是2億8千萬年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是和親戚恐龍一起,在中生代侏羅紀時期出現在地球上的。

  蜥蜴是爬行動物綱中最龐大的傢族,有記錄的品種超過4700種,棲息環境也廣佈各地,有生活於水中、棲息於沙漠、潛藏與地下、攀爬於樹林、甚至是飛翔在空中的,而且會為瞭環境的差異而演化出各種不同形態,比如:攀爬能力強,腳趾長有吸盤的守宮(壁虎)、以皮膜在空中滑行的飛蜥、四肢退化而形態極象蛇的蛇蜥、適應樹息環境而體色隨之變化的變色龍、適應地底生活的石龍子……等,大致來說,它們的身體都覆有鱗片,包括腹部在內,且以四肢步行,大多有尾巴且尾長。

  蜥蜴為冷血動物(變溫動物),用肺呼吸,大多為雜食性或肉食性,僅有2%的是植食性,以下介紹幾科大傢所常見的科別。

  蜥蜴屬於:動物界—脊椎動物門—爬行動物綱—有鱗亞綱—有鱗目—蜥蜴亞目。

2回頂部

  我們常見的科有:

  飛蜥科 AGAMIDAE:此科的蜥蜴廣泛分佈於馬達加斯加以外的非洲、南亞、東南亞和澳洲等區域,約有300多種。身體寬闊、頭的比例較大,鱗片粗糙並具有棘突,舌厚而富有肉贅,尾巴不會脫落,某些品種會改變體色。我們雲南也有幾個品種的分佈。

  鬣蜥科 IGUANIDAE:原分佈於美洲、馬達加斯加島、斐濟和東傢等地,有樹棲性和地棲性品種。沿背部常有齒狀突起,舌尖有微微分叉,大多為植食性,而雄性通常體色比較鮮艷。

  正蜥科 LACERTIDAE:又稱蜥蜴科,有20個屬200餘種,廣泛分佈於歐洲、亞洲、非洲的草原、沙漠、樹林等地區,體形細長,四肢發達,各具5趾,尾長而尖,易於折斷。角質鱗下沒有骨板,頭大都具有大型對稱的盾片,腹部鱗片較大呈方形,與側鱗有明顯區別。

  石龍子科 SCINCIDAE:分佈於熱帶地區及北美的溫帶地區,其中以東南亞及附近島嶼的種類最多,全世界大約有1275種。石龍子身體呈圓桶狀,頭呈錐形,尾巴又長又尖。它們棲息於地底或是洞穴中,眼睛覆蓋著一層透明的鱗片,取代活動的下眼瞼,所以在掘洞的時候也不怕沙礫傷害眼睛。

  巨蜥科 VARANIDAE:分佈於非洲、澳洲和亞洲的熱帶地區,有1屬50多種,是現存體形最大的一科,攻擊性較強,俗稱五爪金龍。身體粗大,頭部長,全身都覆蓋著大小不等的鱗片,圓瞳孔,舌很長且前端有深分叉,尾巴很長且粗大不易斷,可當作攻擊和防禦的武器。

  守宮科 GEKKONIDAE:守宮是壁虎的學名,因此此科又叫做壁虎科。分佈遍及世界。約有90屬1000多種,是蜥蜴中的第二大科。身體扁平,尾可自行截斷再生,多為夜間活動。主要是森林中的樹棲蜥蜴,腳有吸附能力,但在沙漠等其他環境中的種類也不少,也有一些成員在白天活動。

  變色龍科 CHAMELEONIDAE:變色龍學名避役,所以此科也稱為避役科。有6屬300多種,主要分佈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島,少數在亞洲和歐洲南部。除瞭善於變換身體的顏色外,還有能分別看不同方向的眼睛,長長的有粘性的舌頭。多數為樹棲,有能纏繞物體的尾巴,腳趾可以對握,可以牢牢抓住樹枝。(圖片來源:PConline攝影部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