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6日星期二

幵砯痲ㄩ蕞鏍逜膘蕾※荌_著§



邵逸夫:靠民族情懷建立“影視帝國”


















邵逸夫:靠民族情懷建立“影視帝國”






黃傢禧透露,邵逸夫現在十分健康。他最近一次見到邵逸夫,是上周去邵逸夫的傢中。輪椅上的邵逸夫需要戴著助聽器跟他講話。那天他們微笑著打招呼,邵逸夫習慣性地沖他揮瞭揮手。如今在傢的邵逸夫,每天必看TVB,今年所有的自制劇,他一集不落,全部看過。方逸華每周會帶他進城喝兩次茶。

2007年11月19日,香港,百歲大壽的邵逸夫(中)和女藝人汪明荃(左)、鄭裕玲合影(圖/Paul Yeung)

左起: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攝於上世紀50年代

邵逸夫與眾女星在邵氏片場合影

邵逸夫與狄龍(右一)、薑大衛(右二)

邵逸夫和第二任妻子方逸華

2008年TVB臺慶41周年,邵逸夫和一眾明星合影

香港廣播電視有限公司(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以下簡稱TVB)坐落在九龍將軍澳。綜藝錄影樓的正門外墻上,“邁向45”4個大字,在冬日的暖陽下色彩斑斕。今年11月,TVB迎來創辦44周年的臺慶,粵港一帶忌諱言“4”,所以TVB提出瞭這個新的臺慶口號。

11月19日,“萬千星輝賀臺慶”晚會在綜藝樓舉行。每年臺慶的開場節目是一個固定程序——董事局主席邵逸夫在兩位港姐的陪伴下,主持亮燈儀式。當晚鏡頭切入時,出現在畫面裡的,不是104歲的邵逸夫,而是由今年港姐冠亞軍陪伴著的董事局副主席梁乃鵬。

在臺慶的媒體見面會上,邵逸夫的夫人、無線董事局行政主席方逸華女士解釋說,因為邵逸夫在午睡,不忍心打攪,所以沒來參加臺慶,不過他會在傢中收看電視。香港媒體窮追不舍,問方逸華TVB當晚是否會進行權力交接,她對長槍短炮的媒體留下一句話:“你們明天把故事編好一點啦。”

12月7日,TVB發表聲明: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電視)董事局宣佈邵逸夫爵士將自2011年12月31日後,退任本公司董事局主席。同時,邵爵士亦會退任無線電視非執行董事及董事局轄下行政委員會成員職務。聲明中還宣佈:梁乃鵬將接替邵逸夫,出任董事局主席。

1

“要問我什麼時候退休,我告訴你,我永不退休。”1981年12月4日,邵逸夫在位於清水灣的辦公室接受瞭媒體采訪。那天他剛剛獲得香港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主持儀式的,是港督麥理浩。

那年,邵逸夫投資1億5000萬港幣,聯合《星球大戰》特效制作班底和好萊塢制片公司,拍攝瞭科幻大片《Blade Runner》,中文名為《電腦人》。“拍片就一定要拍大片,我們這個《電腦人》,是講機器人跟真人戀愛、鬥爭的故事。”這部影片就是後來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哈裡森•福特主演的《銀翼殺手》。

也正是那一年,邵逸夫的電影公司“邵氏兄弟”剛剛有過一次股權之爭。打算收購邵氏的佳寧集團開價75元一股,邵逸夫還是拒絕瞭收購方案。收購如果成功,邵氏的名下,將出現地產投資板塊。

“也許合作,多方發展,邵氏會賺更多的錢,但是我還是決定不換口味,一直做電影。”邵逸夫說,“我的一生興趣都在電影,現在這個年紀,不打算換瞭。”

2

1905年是邵逸夫的父親邵玉軒從寧波老傢鎮海郊區朱傢橋鎮來滬創業的第4個年頭,當時他在上海經營著一傢名為“錦泰昌”的顏料行。同年,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旅日歸來的老板兼攝影師任景豐購置瞭法國造木殼手搖攝影機以及14卷膠片,邀請京劇名傢譚鑫培,拍攝瞭《定軍山》中“請纓”、“舞刀”、“交鋒”等幾個片段。這一舉動,後來被認為是中國電影誕生的標志。

後人對邵玉軒的零星記載,大多沒有離開這幾個關鍵詞:為人謙和,經營有方。在眾說不一的有限史料中,有一點頗為一致:邵玉軒1920年去世時,清末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上海灘著名大亨虞洽卿、前蘇浙總督盧永祥、民國元老譚延闿等晚清與民國風雲人物紛紛為其題詞致哀。不難發現:邵玉軒思想開明,人脈廣泛,生意經營得極其成功,當時應該是十裡洋場極有影響力的商場人物。

上海灘創業的20年,正是中國風雲突變的20年,邵玉軒的傢族生意正是在這個時期崛起。多年後,他的幾個兒子“深諳市場、遠離政治”的經營之道,與他的經商智慧如出一轍。

邵玉軒跟電影初次結緣,是在一次跟朋友的遊玩中。那天他們偶然看瞭一場電影,雖然還處於默片時代,但老百姓對於一塊白佈上出現活靈活現的山水人物充滿瞭好奇。散場後,邵玉軒跟朋友打聽起瞭他關心的問題:一部拷貝多少錢?一部影片可以放映多少場?每場觀眾大約多少?票房如何?成本多少?贏利多少?那一次,邵玉軒隱隱感到:經營得當的話,賣電影,比賣顏料掙錢得多!

1907年,邵玉軒迎來瞭四子邵逸夫的誕生。因其前有3位大哥、兩位大姐,排行老六,所以邵逸夫後來被港人稱為“六叔”。在3位大哥仁傑、仁棣、仁枚之後,這位“仁”字輩新丁取名“仁楞”。

在吳儂軟語裡,“仁楞”並無不妥;但換成北平或其他方言,這個名字多少有些不雅。三位大哥依次號“醉翁”、“邨人”、“山客”,邵仁楞給自己取的號是:逸夫。

“寧波人從小就立志做大事,頭等大事就是經商。一生從商,終生忙碌。取這個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後能鬧中取靜,忙裡偷閑,安逸度過一生。”邵逸夫後來這樣解釋。

3

邵氏傢族進入電影業,始於大哥邵醉翁。

邵醉翁,1914年畢業於神州大學法學科,從影之前在金融界、商貿界摸爬滾打,先是與人合資辦“中法振業銀行”,同時在南北各地兼營三十多傢商號,後因經營“華友蛋廠”失利,開始尋求新的投資渠道。

1922年,法租界有個叫“小舞臺”的娛樂場所,每日都有戲曲、評彈、評書等各色娛樂活動。因老板經營不善,債臺高築,最終隻得抵押變賣。邵醉翁就這樣成為“小舞臺”的新主人。接手後,他將“小舞臺”改名為“笑舞臺”。一字之差,觀眾一目瞭然:此地為娛樂大眾而立。

“笑舞臺”的主要業務是上演文明戲。當時與他聯手創業的兩位骨幹,便是後來在影史上被稱為中國第一代導演的兩位大傢:張石川和鄭正秋。邵醉翁排演的第一出舞臺劇,居然出人意料地大獲成功。身邊朋友於是誇他:你有寫劇本、做導演的天才。

不到一年,張石川和鄭正秋離開“笑舞臺”,創辦瞭“明星影片公司”,推出《孤兒救祖記》。該片的成功,奠定瞭它在業內的龍頭地位。邵醉翁深受觸動,電影這個新興行業果然如他所料,有利可圖。1925年6月,邵醉翁創辦瞭邵氏傢族的第一傢影業實體:天一影片公司。

邵逸夫後來解釋:之所以叫天一,就是天下第一、天下一傢的意思。他沒有提到另外一層意思,老膠片易著火,按《易經》說法,“天一生水”,水能避火。

天一開業短短半年,邵醉翁一鼓作氣執導瞭3部影片:《立地成佛》、《女俠李飛傳》、《忠孝節義》。傳媒學者李亦中後來評價說:這一快速、多產的特點,此後一直貫穿於天一制片公司的日常運作。

“註重舊道德,舊倫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化。”這是邵醉翁為天一公司確立的制片宗旨。在後來的很長時間裡,邵逸夫旗下的邵氏兄弟,沿襲瞭這一宗旨。

《立地成佛》描寫瞭一個橫征暴斂的軍閥,在愛子死後,遣散妻妾、散盡傢財,削發為僧、立地成佛的故事。問世後,它在評論界引起瞭巨大的爭議,一度被批為“反動影片”,“與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直接對立”。

邵醉翁1933年接受采訪時回應說:我覺得什麼都有新舊,隻有道德沒有新舊之分。就現在而論,還應適當提倡舊道德,忠孝節義不過是解釋略有不同。

“守舊”是邵醉翁和他的天一公司留給外界最深的印象。天一公司的片頭,是一尊佛像。在當時新舊文化激烈沖突的大背景下,很少有生意人會如此清晰地亮明自己的價值取向。不僅如此,邵醉翁還在辦公室供奉佛像。天一的片場按他的要求,四壁刷成明黃色,很多第一次來的人,都疑心“進瞭佛堂”。

《立地成佛》原本打算在中央大戲院隆重上映,卻與明星公司的排片檔期發生沖突,首映不得不推遲。天一與明星由此結怨。1926年7月,明星公司聯合大中華百合、民新、華劇、友聯等6傢公司組成“六合影片營業公司”,獨傢發行6傢公司出品的影片,以此控制片商,封殺天一。這就是“六合圍剿”。

以今天的眼光看,天一公司是典型的傢族企業:邵醉翁自任總經理兼導演,二弟邵邨人任會計兼編劇,三弟邵山客任發行。不久,邵醉翁娶瞭紅演員陳玉梅為二房太太。在當時,再找不到第二個傢族,有這樣的電影生產勢力。

邵逸夫當時的身份是攝影師,他使用手搖式攝影機,出任瞭大哥執導的影片《珍珠塔》的攝影,上下兩集,合計20大本。

天一自1925年創立,到1937年南下香港,在上海的12年間,共拍攝瞭101部故事片,制片速度幾乎達到50天一部。“邵氏兄弟善於揣摩大眾心理,搭準市場脈搏,比同行領先一步,推出新題材與新樣式,以此吸引觀眾,爭取更多票房份額。”這是內地傳媒學者李亦中對邵氏兄弟早期創作的看法。

胡蝶是天一公司最為後人熟知的影星,她曾在回憶錄裡這樣寫道:“簽約兩年,共主演15部影片。公司出片神速,一部影片常常十來天就拍攝完成。剛上完一部戲,下一步就接踵而來,中間沒有任何休整。”

後來影人流傳的聲音中,有一種充滿瞭對邵醉翁和天一的不滿:天一雖為大公司,實則連小公司都不如。一般電影人不到末路,絕不會進天一,而從天一出來的,也大多是因為忍無可忍。

面對六合公司的聯合封殺,邵醉翁帶著邵氏兄弟離開上海,赴南洋發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