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6日星期二

碩控橾煢忳虜笒霹皺眳迖膽忐荾墿傑30爛



河北老農受父親臨終之托義務守護長城30年


















河北老農受父親臨終之托義務守護長城30年






老農義務守護長城30年:這是父親彌留之際的囑托

制圖 趙佳峰

張鶴珊

1955年出生,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城子峪村農民,戚傢軍後代,義務守護長城已達30年。

張鶴珊說:“我現在不僅要做長城的保護,還要研究長城。”他傢裡長城百科全書和各種地方志堆瞭好幾箱子,書裡很多地方都做瞭筆記。2009年張鶴珊的《長城民間傳說》出版,收錄瞭20多個故事,張鶴珊正打算出第二本書,把他所知道的這一帶長城的歷史沿革、文化民俗都整理進去。

10月19日傍晚,河北省撫寧縣城子峪村,現年56歲的長城保護員張鶴珊坐在村外一段“野長城”上休息,咪瞭一口隨身帶的二鍋頭後,他望著遠方,若有所想。本版圖片 早報記者 徐曉林

他是河北一名普通的農民,大部分時間做的卻不是農活。他把守護長城當成本職,比去自傢地裡還勤快。

每天去長城撿遊客丟下的垃圾,制止遊客在長城墻上刻字,或者阻止附近村民撬長城磚,甚至就長城保護向當地相關部門提意見……持續瞭整整30年。

他說:“我現在不僅要做長城的保護,還要研究長城。”2009年《長城民間傳說》出版,收錄瞭20多個故事,目前他打算出第二本書,把所知道的長城歷史沿革、文化民俗都收集起來,整理一本“長城大全”。

因守望長城,他也成瞭名人,以他為原型的電影《長城腳下是我傢》2009年上映感動瞭很多人。他甚至開玩笑地和記者說,“給我寄封信,就寫秦皇島張鶴珊收,也能到我手裡。”

張鶴珊,現年56歲,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駐操營鎮城子峪村農民,為瞭恪守父輩的承諾,他堅持義務守望長城已經長達30年。

好幾公裡山路每天來回

上萬裡的古長城分為景區和非景區,人們所熟知的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等已經開放的景區長城加起來不過1000公裡,古長城真正的主體是那些綿延在高山峻嶺之間幾乎無人管理的殘垣斷壁,通常大傢都把這些非景區古長城稱為“野長城”。我們的故事就從河北省秦皇島沿線的“野長城”說起。

在山海關長城北翼,大約40公裡的地方,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城子峪村,傢傢戶戶的房子隨著山形走勢排列,像北鬥七星一樣,落在燕山餘脈的山腳。

史上記載,戚繼光於1568年初調任薊州(當時華北九鎮之一),在此任職達15年之久,其邊防常受到遊牧民族侵襲,戚繼光最初想訓練北方各鎮10萬士兵,中央政府並未批準,於是他申請將在浙江(以義烏為多)所訓練的一部分士兵調至薊州,最終約調去2萬人。歷經幾百年的繁衍生息,在秦皇島境內的長城沿線,形成瞭義烏籍後裔相對集中的一個個“義烏村”,城子峪村,就是其中之一。

400多年前,城子峪村民的祖先在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的帶領下修築長城,保京師(今北京)安全。如今,殘破的古長城依然有一位戚傢軍的後代守護,這人名叫張鶴珊。

張鶴珊傢新蓋的三層小樓依山坡而建,南低北高,村中馬路上立著“長城守護者之傢”的招牌,指向張傢方向。群山之間,大石河流淌而過,群山之脊,長城綿延而去。

10月19日上午10點半,因為記者的到來,張鶴珊提早從長城回來,站在院子裡等著。他穿著一身軍綠色衣服,胸前後背都印著“長城保護”,那是一傢公司2008年資助的“巡邏服”。

下午,張鶴珊領記者去看城子峪的長城,從他傢走出百米,就能到最近的長城敵樓,從此處往西4公裡,往東6公裡,蜿蜒10公裡的這段長城,就是張鶴珊的守護范圍,制止任何的人為破壞,是最基本的“保護職責”。

他並不是文物保護單位或長城景區的員工。2003年,城子峪所在的撫寧縣設立“長城守護員”制度,由縣文物管理所聘請長城沿線的村民利用閑暇時間到長城巡遊,定期向上反映情況,每年給予1000多元的勞務費,張鶴珊這才有瞭官方認可的身份。

在這以前,張鶴珊“無名無分”。小時候父親曾經告訴他,日軍侵華時,父親等三名村名曾被日軍抓去,被逼說出八路軍藏匿軍糧的地方,見父親不肯就范,日軍就一把將他從長城的敵樓上推下去,沒想到他的衣服被從墻上伸出的排水渠鉤住,撿瞭一條命。父親彌留之際囑咐張鶴珊,要為這一命之恩,守好長城。

就這樣,從懂事時起,張鶴珊就恪守父親的承諾,把守長城當成瞭“本職”。好幾公裡的山路,隻要沒有急事耽擱,他總要每天一次來回。

帶著記者上山時,他指著一塊大石頭說,“這長城上像這樣的一塊磚就是挪瞭地方,我也認得。”後來,還真遇上一塊擱在路中間的磚,他撿起來放回邊上城墻缺瞭的一角,說“這估計是驢友拿下來墊相機或其他東西。(這塊磚)之前還在這兒。”

一路上,不時看見被人們丟棄的塑料瓶,他念念叨叨,“過兩天要和老伴兒拿著麻袋來撿一次垃圾。”

制止挖長城墻腳遭報復

張鶴珊一路上帶著一把鐮刀和一小瓶二鍋頭,這是他巡視長城的標準行頭。他說,一個人爬山的時候,喝酒可以解悶,不僅如此,北方冬天寒風刺骨,有瞭酒才能暖身子。鐮刀除瞭能鏟去長城上的荊棘,也是防身所用。

城子峪一帶山勢陡峭,常常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緩坡,易守難攻,戚繼光在《呈修各路邊墻》一文中曾這麼寫道:“薊鎮十區,邊寨山林陰翳,川河深隘,胡馬大隊難行,防禦似易得力。”以今天的眼光看來,這過去的邊防要塞,實在風景壯美。

不過,這風景對張鶴珊來說,卻是三分浪漫,七分風險。

回到十幾二十年前,撫寧一帶的農民常靠挖野蠍子和草藥貼補傢用。張鶴珊從不讓人在長城腳下挖,得罪瞭不少人。記得有一次,有兩人撬長城磚挖蠍子,讓張鶴珊看見,兩人非但不停止,還出言不遜,張鶴珊走到跟前想要制止他們,沒想到被事先設好的鐵絲套給刮傷瞭腳。原來兩人是佈好瞭局,故意讓他往裡鉆。

他不僅要防著伺機報復的人,還得小心山裡的野生動物。

在女兒3歲的時候,他聽說一塊丟失的長城碑可能在樹林子裡,於是四處尋找,沒想到一抬頭看見樹上掛著一條足有碗口粗的大蛇,慌亂之中,他退後時又撞到瞭馬蜂窩,受瞭驚嚇的馬蜂都往他臉上飛,他不知被咬瞭多少下,整個臉都腫脹起來,等到趔趔趄趄走回傢,女兒竟然不認得他,以為是乞丐上門。

類似的故事,在張鶴珊腦子裡裝著許多。直到今天,長城保護已經說瞭好多年,要每個人真正認可,並非易事。

他說,經常遇到驢友在長城上隨地扔垃圾、刻字,上前制止沒少發生言語沖突。這時候,他隻好想辦法化解沖突,比如有一次給一個不服氣的大學生講瞭一個長城的傳說,說完瞭問他,“你看,你還舍得在這長城上刻字嗎?”對方最後聽從瞭他的勸阻。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看護長城並不能為傢裡帶來什麼收入,相反因為耽誤瞭他給傢裡幹活分憂的時間,沒少受妻子埋怨,有一次,賣掉瞭傢裡能賣的作物,也還差200塊錢給兒子女兒交學費,他走東傢串西傢,傢傢都因為曾經被他阻止在長城上挖東西而不肯相助,最後總算有一個鄉親幫忙,才解瞭燃眉之急。

做有心人記錄長城故事

10月19日,張鶴珊走在長城的峭壁邊,常常背著手,嘴裡哼著上世紀80年代流行的電視劇主題歌,好似閑庭信步。不過,他心裡裝的都是沉甸甸的東西。

天津財經大學旅遊系教授謝芳說,張鶴珊曾經跟她提起有關資料上記載的某段長城城墻寬度不對,6米多的墻被寫成瞭3米多,後來她和張鶴珊去瞭現場,發現真是6米多,張鶴珊說他天天爬,能不知道嗎。

教授有意考考這位農民,發現隻要有關長城的問題,他能都說出些門道,還能立即把相關的書找出來,一時半會還真難不倒他。

張鶴珊身上有著一股中國農民普遍的執著勁,不過這都用在長城上瞭。他傢裡長城百科全書和各種地方志堆瞭好幾箱子,書裡很多地方都做瞭筆記。張鶴珊說:“我現在不僅要做長城的保護,還要研究長城。”

有一件事對他影響至深。1978年,他領著《撫寧文藝》雜志的一位老編輯去看長城上一塊倒瞭的碑,老編輯告訴他,碑上的字尤其重要,那是長城的歷史,碑要保護好,不能丟瞭。“我心想好幾百斤重的一塊碑還能丟瞭?沒想到1980年它就真的丟瞭。”

後來,張鶴珊在巡山時要是遇上倒在地上的碑啊、石刻啊什麼的,就想方設法找人抬回傢,有的捐瞭博物館,還有的就在傢裡放著,現在他傢的老宅門前還放著一尊石獅,就是生怕哪天又沒影沒蹤瞭。

有句話說“長城年久故事多,塊塊磚石有傳說”,張鶴珊對民間的這些“瞎話兒”(故事)留瞭個心眼兒,他自己好寫文章,把這些故事都一個個記下來。有一天,有一個叫威廉·林賽(William Lindesay)的英國人到瞭他傢,知道他收集整理的這些民間傳說,便四處替他籌錢出版。林賽同樣熱衷於保護長城,帶動許多人自發在長城上撿拾垃圾,清潔長城。2009年,張鶴珊的《長城民間傳說》得以出版,收錄瞭20多個故事。

張鶴珊記得在他小的時候,每到清明節前兩日,傢傢戶戶都要參加“逛樓”儀式,各傢各戶都匯集在空地上,分別祭拜戚繼光和祖宗,然後在各自祖宗守護的敵樓裡,擺上祭品,給小孩兜裡裝上桃仁和黑豆,意為避邪,這時各傢便開始在長城的敵樓上串門,聊聊傢長裡短。

過去,張鶴珊的父親是村裡的“會頭”(相當於村長),逛樓便是由他召集和主持。對於小孩來說,這真是無比熱鬧的場面。到瞭後來沒人出資再辦這麼大的儀式,這一習俗便漸漸淡化直至消失瞭。

張鶴珊向縣文物管理所寫瞭份報告,一心想恢復這個傳統。去年,美國《國傢地理》拍攝長城專題,還是通過林賽的牽線搭橋,《國傢地理》資助瞭5000元錢讓張鶴珊組織一部分村民,重演這個傳統。

隨後,張鶴珊的報告打瞭上去,“逛樓”成瞭撫寧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他成瞭文化傳承人。這一做法得到不少學者的歡迎,天津財經學院的教授謝芳說,這對長城民俗的保護意義很大。

開發野長城應統一規劃

大約在2003到2005年,秦皇島市許多村級公路都被翻修為水泥路或柏油路。在交通運輸部的網站上記載,秦皇島新改建村級公路裡程達3000多公裡,全市89%的村級公路得到改善,《通村路——通向富裕之路》一文記載:“往日寧靜的村莊,變得車水馬龍,一輛輛掛著各地牌照的車駛進瞭果園,奔向瞭礦山。”

也差不多在這段時間,更多的遊客走進瞭城子峪。隻要是來張鶴珊傢做客的人,都要在他的筆記本上簽名,一本給中國人,一本給外國人,也就是在2006年,他的本子上第一次有瞭外國人的簽名。

因為保護長城出瞭名,便有旅行社將外國遊客往他傢裡帶,要讓他做長城導遊,聽他講長城故事。他第一次見到小費,還不肯收,後來知道這是一些國傢的習俗,便不再拒絕。做瞭多年的長城義務保護工作,這時候,長城也開始給張傢帶來收入,2010年,張鶴珊傢建瞭新的三層小樓,他還在村裡的馬路上立上“長城守護者之傢”的招牌,以此指引慕名前來的遊客。

在北京的一些地方,長城被重新翻修,鋪上瞭新磚,長城腳下的農村,傢傢戶戶都辦起瞭農傢樂。河北城子峪這裡,長城還是原汁原味,政府除瞭雇長城守護員,還沒把其他事項列入議程。但是,旅遊開發已經盯上瞭這裡,逐步改變著農村的面貌。

大石子河沿岸正在修建供遊客娛樂的釣魚池和泳池,河岸用水泥地面翻修一新,還砌上瞭仿長城模樣的城墻。從長城往下看,山谷裡就像被水泥撕開瞭一道口子,也改變瞭過去村裡北鬥七星的建築格局。此處山上植被以灌木居多,秋季開始變紅,城墻、紅葉和群山很是美麗,而這些現代建築卻破壞瞭人極目遠望的興致。

就在記者采訪期間,村裡出瞭一樁大事,一棟剛修好不足一月的現代版“城墻”夜裡突然倒塌,砸傷瞭人。第二天一早,張鶴珊不停接到電話,詢問是不是長城倒瞭。“萬裡長城永不倒,這假長城倒是先倒瞭。”他回答說。

從骨子裡,張鶴珊反對這樣的開發。他坐在炕上跟記者說,先不說質量問題,要修也應該修一些和環境相當的東西,而且這附近有三個類似的項目,以後都開瞭,還不是惡性競爭?“應該有統一規劃。”

10月19日傍晚,在長城上走瞭一天的張鶴珊累極瞭,在一處城墻處坐瞭下來,咪瞭一口隨身帶的二鍋頭,他說,“這是我最好的休息”。

暮色蒼茫,張鶴珊望著遠方,若有所想,目之所及,是他魂系30年乃至執著一生相守的古長城無限風光。

(東方早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