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5日星期二

※梩薆_誰§雞晊掖摽腔_測陑燴峉



“占領華爾街”蔓延背後的蕭條時代心理危機


















“占領華爾街”蔓延背後的蕭條時代心理危機






在貧富差距擴大、失業率高企等經濟表象的背後,蕭條時代的社會心理危機或許可以給這場雜亂無章的抗議風潮以合理解釋。

華爾街祖科提公園的星星之火正在向整個美利堅大陸燎原。這把火,由東往西蔓延,愈燒愈旺,據稱已有上千個大小城市“熊熊燃燒”起來。

從最初幾十個人的街頭示威,演變成如今數萬人群起響應的社會運動,“占領華爾街”儼然成為當下美國最富煽動性的戰鬥檄文。

從“占領華爾街”到“占領一切”,何以一個無組織、無領袖,結構松散、訴求混亂的微型示威活動,在短短十數天內生成為席卷全美的“狂潮”?

你可以說是因為美國政府“劫貧濟富”激怒瞭民眾,也可以把原因歸結為低迷的經濟現狀、看不到希望的改革,讓人們無法忍受。但是在貧富差距擴大、失業率高企等經濟表象的背後,蕭條時代的社會心理危機或許可以給這場雜亂無章的抗議風潮以合理解釋——因為生活日益艱難、前景黯淡,使得整個社會彌散著恐慌和不滿。在社會情緒處於失控的臨界點時,華爾街點起瞭第一把火,於是火燒連營。

對現狀不滿

有人說,經濟危機洗劫的不隻是人們的錢袋,還有他們的心靈,假如社會心理耐受的那根神經斷裂,經濟危機就將無可挽回地變成一場大的社會危機。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在危機開端,大多數人並無切身的體驗。然而當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逐漸擴散至整個社會時,人們的恐慌和不滿情緒也就開始蔓延。然後從最初的恐慌、激憤、易怒,再進入到漫長的忍耐階段。在這個階段,政府和社會的任何瑕疵都可能成為民眾發泄怒火、疾呼改革以尋求生活希望的導火索。

近年來美國“茶黨”重生,並迅猛發展可謂明證。所謂的茶黨發端於1773年,當時為反抗英國殖民當局的高稅收政策,憤怒的美國波士頓民眾把英國東印度公司3條船上的342箱茶葉傾倒在波士頓海灣。波士頓傾茶事件是北美人民反對英國暴政的開始,參加者遂被稱之為茶黨(TeaPar-ty)。

金融危機後,奧巴馬政府選擇擴大財政赤字,以刺激經濟的政策,並違背減稅的競選承諾,積極推行總額達1.9萬億的增稅方案。深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美國人,本已對生存現狀產生不滿,奧巴馬此時提出增稅計劃自然引起巨大爭議,突破瞭社會忍受的底線。2009年2月,美國國傢廣播公司電視主持人桑特利在節目中表示反對奧巴馬政府的房屋救濟貸款政策,並呼籲茶黨再現,這個倡議很快在整個美國得到瞭熱烈響應,於是茶黨重生。

此後,茶黨抓住部分民眾對奧巴馬政府在非常時期一些有爭議的施政方針,如救市政策和對金融業的強力管控等存在的不滿心理,在各種場合發起抨擊和抗議活動。抗議活動范圍不斷擴大、人數不斷增多、規模不斷升級,最大的一次抗議活動波及全美750個城市,參加人數高達200萬人,這使得其被視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政治運動。

然而茶黨運動帶有濃厚的保守主義色彩,其理念並非為多元化的美國民眾所接受。在茶黨運動中被壓抑的左翼民眾和團體也在積極尋求利益表達的機會。加拿大非營利雜志《廣告克星》發起的“占領華爾街”活動,正中左翼下懷。於是在思想和組織尚未成熟的情況下,他們就迫不及待地卷入瞭這場為抗議而抗議的社會運動。

“他們知道美國出現瞭問題,制度也不再運轉良好,他們希望通過抗議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雖然他們並不知道該怎麼做和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美裔副教授約瑟夫·邁哈內(JosefMahoney)這樣向《新民周刊》描述“占領華爾街”的盲動性,他的一個學生現在是這場運動的地區召集人。

他認為“占領華爾街”運動雖然和“茶黨運動”有著顯著區別——前者偏左、組織無序、訴求雜亂,而後者右翼色彩濃烈,目標明確、領導有力,但兩者的共同點都是美國社會對現狀不滿的一次集體性宣泄。

其實,正如《大蕭條時代》帶給我們的感受一樣,對於那些正在穿越大蕭條的人們來說,他們並不會過多地關懷所處的社會、國傢和時代。他們所感知的更多的是“艱難時世”對於他們自身的壓迫。他們所體驗到的往往僅僅是個體和傢庭失業的危險,節衣縮食、失去汽車和房屋的窘迫,身份的下降,以及顧慮自身安全與保障等。面對日漸衰敗的生活或者遭遇生存危機,人們常失去理性,並滋生恐慌和不滿。這個時候他們也很容易受到鼓動和誘惑而盲目地投入到一場運動中去。

民眾對生活和未來過度恐慌的心理可能會使危機進一步惡化。對於這種蕭條時期的社會心理危機,羅斯福在1933年在總統就職演說時曾有句名言:“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動亂因子集聚

在3年前,當金融危機爆發時,絕大多數美國人心中更多的或許是希望而非絕望。這不僅由於大眾對危機的認知有一個滯後過程,還因為他們有一位誓言用“改變”來拯救美國的新總統。

奧巴馬從來都不缺乏鼓動社會的才華,他的激情四溢、雄心勃勃、信誓旦旦確實曾給美國人帶來過希望和憧憬。其競選口號“是改變的時候瞭”和當選的演講名言“是的,我們能”一度是最流行的口頭語。

但是基於分權和制衡理念所設計的美國政治制度,適合常態管理,卻並不適合改革維新。而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並存競爭的黨派制度更增加瞭變革的難度。因為,以民主的名義,任何一方的改革倡議都有可能會因為黨派利益而被對方扼殺——即使這種改革本身可能有利於國傢的根本利益和長遠發展。在這樣的制度之下,鴻篇巨制的改革變得困難重重,而最為常見的,則是各種經過多次協商、妥協的小修小補型改革法案在國會的通過。

於是,奧巴馬當年鼓舞人心的變革宏圖,經過三年政治博弈的風吹雨打早已支離破碎、殘缺不全。從救市方案、增稅計劃到醫保改革再到如今的就業法案,奧巴馬的施政舉步維艱,每前進一步必伴隨著相當程度的妥協。

時至今日,由於受到黨內外重重阻力,改革力度有限的奧巴馬政府,盡管主動調整內政外交戰略方針,並且出臺瞭不少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法案。但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經濟仍然陷入瞭持續的低迷和衰退,這也導致社會動蕩因子不斷累積。

美國人口普查局9月13日公佈的數據顯示,隨著傢庭收入因經濟低迷大幅縮水,以及不享受醫療保險的人數新增100多萬,美國貧困人口數量2010年創下該數據自52年前開始統計以來的新高。數據顯示,4620萬美國人2010年位於貧困線以下。2010年也是美國貧困人口數量連續增長的第三年,貧困率上升至15.1%,達到1993年以來的最高值。

與貧困人口相對應的是高失業率的持續攀升。7至9月,美國失業率連續保持在9.1%的高位。甚至有專傢認為,美國實際失業率上更高,可能達到瞭15%左右。其中青年人的處境更不容樂觀。據統計,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青年失業率逐年上升,目前已接近20%,是危機前的兩倍。青年占美國勞動力人口13%,卻占總失業人口的26%。美國國會發佈的一份報告分析,由於美國就業創造是個緩慢、滯後的過程,即使政府采取措施,美國青年就業形勢在未來10到15年裡仍不容樂觀。

經濟狀況日益拮據,促使越來越多的年輕美國人要麼合租房屋,要麼搬回傢與父母同住。年齡在25歲至34歲的群體,去年春天仍與父母同住的人數為590萬,比2007年衰退正式開始時增加25.5%。如果這些人獨立生活,接近半數將歸入貧困群體。

美國底層人的貧困也許已經超出瞭我們的想象。很多長期失業,也沒有資格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房屋因為還不起貸款,被法院拍賣,因此不得不流離失所。迫於無奈,他們紛紛在空地上搭帳篷露宿,於是湧現出一個又一個“帳篷城”。“帳篷城”居民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一日三餐多半靠附近的餐廳和食品店施舍。

盡管大多數美國人並沒有淪落到“帳篷居民”的境地,但金融危機以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心理上都在經受煎熬。“金融危機後,美國人分為兩部分:上層富人依舊富有,然而中產和工人階級卻在遭受生活品質滑坡的痛苦。而隨著美國霸權主義的衰落,美國人也逐漸發現他們不得不與中國、印度等這些發展中國傢展開生存競爭。”面對國傢和個人遭遇的前後巨大落差,約瑟夫·邁哈內認為“美國人發自內心地抗拒和討厭這樣的事實”。

中低階層對現狀的不滿、對前途的迷茫使得美國社會的動亂因子在不斷聚集,並隨時可能因為一個噱頭爆發。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茶黨和此次“占領華爾街”會從零散的、小規模的示威活動在短期內發展為全國性抗議運動。

(新民周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